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华夏名胜 世界景点 旅行游记 风土人情 旅游常识 | ||
您现在的位置: 快乐旅行网 >> 旅游新闻 >> 国内旅游资讯 >> 正文 | ||||||||||||||
|
||||||||||||||
|
||||||||||||||
时间:2010-12-15 12:08:32 来源:新华网 人口过载对古城意味着什么,刘建昌很清楚。他表示,第一,是给文物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。“古城内的房子很多是木建筑,一旦发生火灾,那就是火烧连营。”第二,就是给古城旅游管理带来压力。“很多村民为了赚钱,在家门口就摆个摊,或者把自己小屋办成一个小超市,卖点油盐酱醋之类的,完全没有章法,跟古城的风貌不搭调。”第三,城内人口数量过多,破坏古城旅游形象。给人很拥挤的感觉,自行车、小汽车、电瓶车,摩托车都在古城里穿梭,与古城幽静的形象很不相符。 该局另外一位副局长侯世俊也介绍说,平遥古城最佳接待量是1.5万人/日,最多是2.5万人/日。申遗后,城内人口超负荷的矛盾日益凸显。 持续了13年的“移民”运动拉锯战为何收效甚微?侯世俊说,主要因为资金缺口大。平遥新城建设、古城搬迁和改造的费用需要20多亿元,在2003年前,该县财政收入还不到2亿元,到去年也仅7.3亿元。单凭一个县的财力,不可能一下子把这么多人都搬出去。
困境重重 居民外迁成一盘死棋 那么,钱都到哪里去了呢?平遥县古城管理委员会诉苦称,去年古城的门票收入有8800多万元,去掉给各个景点30%的分红,门票收入对县财政的贡献每年也就几千万元。除去公务接待花销,加上平遥国际摄影节等开支,平遥县的门票收入还抵不上开支,纯属“赔钱赚吆喝”。 在侯世俊看来,居民外迁不止是钱的问题,外迁进度还直接取决于古城内居民的购房能力和新城区建设进度。外迁1.5万人,光建居民住宅区,按人均面积20平方米算,也需要30万平方米。而平遥的商品房开发项目也是最近3年才起步,根本达不到这个供应水平。另一方面,即便城外有房,城里的老百姓也不一定买得起。“谁都知道住在城里其实很不方便,城内城外已是两个天地。”记者走访了平遥两处较大的楼盘,价格分别达到3000元/平方米和3200元/平方米。 而城内居民迟迟难迁出,还有深层次原因。“很多人觉得平遥搞旅游开发,城里房子会增值,所以赖着不走。”侯世俊指出。据他介绍,居民外迁并非一点补贴也没有,一般是补贴1/3的费用。有些人想把古城内的房子留着等补贴,因此不愿搬出去。而由于县财政财力有限,谁也不敢为居民作出建安置房的承诺。 对此,城内居民并不避讳。“古城成了世界遗产,我们得点好处过分吗?”居住在上门西街的李先生愤愤地说。 上述因素纠缠在一起,让居民外迁成了一盘“死棋”,也给这座有2700年历史的古城保护蒙上了一层阴影。平遥县旅游局局长李宏正也坦承:“居民外迁没有时间表。” 古城建筑防火隐患严重 比旅游局更焦急的,是文物局。在他们看来,古城内人口负荷过重,已成为威胁到古城生存的大问题了,刻不容缓。 平遥县文物局纪检书记阴宝宝介绍说,城里还有3.5万人,超出合理负载2万人近一倍。家家户户都还烧煤,烧液化气,古城内多数是木建筑,一旦发生火灾,将是灾难性的。 他介绍说,平遥古城的文物多、保护难度非常大。平遥县被列入保护对象的古建筑就达400多处,还有9个“国保”单位,城内的一砖一瓦都是宝。 狭小的古城内现存古民居3797处,多分布在小街小巷,为二到四进式结构四合院。由于古城内建筑耐火等级低,而且基本上毗邻建造,防火间距严重不足。一旦发生火灾,扑火难度很大。 南大街是平遥古城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。大街两侧很多铺面都是明清时期老字号的旧址,多由大的古建筑分割而成,而分割材料大都是硬纸板,纸板上不仅铺有电线,还装有电源插座。且古城内的电线基本上是上世纪60年代架设,极易发生漏电短路。尽管这些年经过多番整改,但由于旅游发展速度快,古城建筑自身年代久远且木建筑居多,因此,古城的消防隐患仍很严重。为此,景区内甚至配备了一个消防中队,还有专门的消防摩托。“我们每天都坐在火山口上。”他说。 “门票收入增长多快其实不重要,甚至今年一个亿明年八千万都无妨,关键是先把古城保护好。”阴宝宝说。在他看来,人口过载已严重掣肘古城长远发展,甚至威胁到古城的生命力,城内人口分流已刻不容缓。 平遥古城管委会负责人亦表示,古城内供水、供电线路都由上世纪60年代沿用至今,亟待进行整饬,这些“年迈”的基础设施早已跟不上旅游开发的步伐。随着古城内的商业味越来越浓,用水、用电、设施更新等已不堪重负,遇到旅游旺季,一些商户甚至不得不实行错 |
|
|
Copyriht 2007 - 2009 © 快乐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