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   新闻中心   华夏名胜   世界景点   旅行游记   风土人情   旅游常识
首页 >>旅行游记 >>华北
  相关文章
  • 倚斜阳,醉古塔
  • 明十三陵游记-----定陵、神道
  • 关于北京(去岁散记)
  • 海南三亚高尔夫快乐行
  • 2005年春节北京行
  • 偷得浮生六日闲—春节北京记游之第六日
  • 偷得浮生六日闲—春节北京记游之第五日
  • 偷得浮生六日闲—春节北京记游之第四日
  • 偷得浮生六日闲—春节北京记游之第三日
  • 偷得浮生六日闲—春节北京记游之第二日
  • 明十三陵游记-----长陵  
    道,宽1.9米。宝城周长约2华里。宝 城之内是埋葬帝后的玄宫(墓室)建筑,上面堆满封土,中央部分隆起,像一座小山陵,故称“宝山”。我国古代的陵冢,秦、汉以来,多作覆斗形状,其周围的陵 墙平面也作方形,而明朝的帝陵,自南京孝陵始,则创制为圆形的陵冢,外护以圆形宝城墙的制度。

    宝城的前部,沿轴线方向建有方城和明楼。方城高12.95米,下设平面走向呈“T”形的券洞,该券洞,《大明会典》中又作“灵寝门”,其实际作用 相当于进出宝城的城门洞。券洞内原建有随墙式黄琉璃屏和前、左、右三道门扇对开的城门(现黄琉璃屏和门扇均已不存)。从琉璃屏前东西分驶,可出方城而达于 宝城内。方城之上,建有一座重檐歇山顶的明楼。

    这座明楼,明朝及清初时曾是前、后、左、右四面对称设置红券门,不仅楼体外檐斗拱系木结构,内部也都是木质的梁架结构,因此《帝陵图说》有“栋梁楠梗”的 记载。但因多年失修,到了清朝中期,明十三陵的明楼凡“搁架木植者皆糟朽坍卸”,所以,乾隆五十年(1785年)修缮各陵明楼时,管工的大臣们特向乾隆皇 帝上奏说:“今若就其形势仍用木植修换,恐难持久”,并提出各陵明楼的修复,应按照永定二陵明楼的起券方式,“一律改发石券”。长陵明楼在该次修缮中,因 此改变了结构。首先,明楼内砌起了石券顶,楼顶因此变成了砖砌的实心顶结构,其次,左右两个红券门亦用砖封死,故此,现在前后券门通畅如故。而明楼的外观 则形制基本如旧其中,上下檐四面均各显三间,上檐饰单翘重昂七踩斗拱,下檐饰重昂五踩斗拱,斗拱后尾均砌于砖体内。明楼的上下两檐之间,在南面一侧有华带 式木榜额,书“长陵”两金字,亦仍如明朝旧制。楼内正中立有“圣号碑”。碑制为龙首方趺,篆额“大明”,下刻“成祖文皇帝之陵”七个径尺楷书大字。其中, “成祖”,是朱棣的庙号;“文”是朱棣的谥号(寓意“经纬天地”),文字旧时泥金,碑身用朱漆阑画云气,故又有“朱石碑”的俗称。

    页码:[1] [2] [3] [4] [5] [6] [7] 第7页、共7页

   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站长 | 友情链接 | 版权申明
    Copyriht 2007 - 2008 快乐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