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   新闻中心   华夏名胜   世界景点   旅行游记   风土人情   旅游常识
您现在的位置: 快乐旅行网 >> 旅游新闻 >> 国内旅游资讯 >> 正文
  美图欣赏

上海世博场馆或将移居洛阳龙潭大

去哪儿网推出Android“旅行助手”

Kayak开始测试新的机票定价系统

胶片中的天堂 电影外景寻梦之旅
  相关文章
江西:龙虎山成功申遗回眸——殊荣是这
江西:高温天烤热庐山“避暑游”
“八一”将至 江西:迎来新一轮红色旅
江西旅游业损失44.5亿元 现已恢复运行
江西:滕王阁二期将融入十里赣江风光带
陕西:华山风景名胜区工程招聘启事
陕西:华山风景名胜区工程招聘启事之报
江西省上半年旅游总收入423.28亿元
江西:井冈山“六个一”引爆旅游热潮
江西遭遇百年洪水 旅游业损失惨重
江西:婺源着力打造生态文化大公园  

时间:2010-8-10 12:38:38 来源:上饶日报

      数年前,婺源还鲜为人知,曾被人形象地描绘为“三省交界边穷县,山清水秀路难行”。而今,这方山水已被冠上“中国旅游强县”、“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”、“国家级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”等美誉,并获得“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”。通过打造一个中心、发展三大产业、建设一个大公园,婺源正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魅力。

     决策,追求“绿色GDP”

     婺源自然环境优美,处处青山环抱,绿水长流。文化资源丰富,明清古建遍布乡野,古风遗韵萦绕。如何让3000平方公里的山水迸发出无尽的活力,走出一条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“双赢”之路?通过调查研究,该县决定主打生态牌和文化牌,发展生态产业。

     婺源县委、县政府立足县情,明确提出“一个中心、三大产业、一个大公园”的发展思路,紧紧抓住旅游这个经济工作中心,做大做强旅游、茶叶和高新技术三大产业,努力把婺源打造成中国最美乡村、世界最大文化生态公园。

     保护,盘活“千年资产”

     生态是婺源的基础。为让生态更加优良,婺源县在建设193个自然保护小区的基础上,于去年初在全县实行10年禁伐天然阔叶林。仅1年多时间,生态保护成果就初步显现:如今的婺源,乡村林木郁郁葱葱、群山披绿。同时,大力开展“一大四小”植树造林绿化工程,做靓境内3条景观生态走廊,打造100个生态景观村。禁止在河道炸鱼、毒鱼、电鱼等,不允许在水库用化肥养鱼污染水源。

     婺源的核心竞争力一是生态,二就是文化。徽剧、傩舞、歙砚制作技艺和徽州三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为保护乡村文化遗产,婺源建立县、乡、村、组四级文化保护管理体制,对分散在乡村的古建筑进行登记、建档。成立17个“古村落保护协会”,通过在开发利用中保护、保护性开发和群众自发性保护等3种模式保护古村落。启动“徽改”工程和千年古城整体性保护开发,使粉墙黛瓦与青山绿水更加相得益彰。

     发展,提升群众幸福指数

     在打造文化生态大公园中,该县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,通过发展生态产业、推进民生工程、改善人居环境等提升群众幸福指数。

  以文化与生态为内涵的乡村旅游业迅猛发展,全县4A级景区达7个,带动农家乐2000余户,各类旅游从业人员6万余人。2009年,乡村旅游对全县GDP的贡献率居全省前列;以乡村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.84亿元,占GDP的42.9%;旅游相关产业产生的税收达8000余万元,约占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。以茶业为主导的生态农业稳步提升。每年实施新增万亩良种茶园工程,有机茶出口占欧盟70%的份额。22种农产品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。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低碳工业不断壮大,目前园区拥有企业70余家,被列为国家级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。

     同时,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。按照山水文化旅游城市的定位,推进县城“四大片区、五个公园、两个广场”建设。县财政每年安排每个行政村5000元卫生费,乡村垃圾采取“户收集、组管理、村转运、乡处理”的处理模式。所有县通乡镇、景区道路都铺设油路,婺源到达周边大中城市的“3小时经济圈”和县内“半小时通达圈”基本形成,新型农村养老保险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、城乡居民就业、保障性住房等利民工程惠及千家万户,乡村邻里和睦,百姓安居乐业。作者:汪炬星   詹帮祥

收藏本站 | 联系我们 | 友情链接 | 酒店预订 | 特价机票 | 旅游论坛
Copyriht 2007 - 2009 © 快乐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