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华夏名胜 世界景点 旅行游记 风土人情 旅游常识 | ||
您现在的位置: 快乐旅行网 >> 旅游新闻 >> 国内旅游资讯 >> 正文 | ||||||||||||||
|
||||||||||||||
|
||||||||||||||
时间:2010-12-15 12:08:33 来源:新华网 而城内居民迟迟难迁出,还有深层次原因。“很多人觉得平遥搞旅游开发,城里房子会增值,所以赖着不走。”侯世俊指出。据他介绍,居民外迁并非一点补贴也没有,一般是补贴1/3的费用。有些人想把古城内的房子留着等补贴,因此不愿搬出去。而由于县财政财力有限,谁也不敢为居民作出建安置房的承诺。 对此,城内居民并不避讳。“古城成了世界遗产,我们得点好处过分吗?”居住在上门西街的李先生愤愤地说。 上述因素纠缠在一起,让居民外迁成了一盘“死棋”,也给这座有2700年历史的古城保护蒙上了一层阴影。平遥县旅游局局长李宏正也坦承:“居民外迁没有时间表。” 古城建筑防火隐患严重 比旅游局更焦急的,是文物局。在他们看来,古城内人口负荷过重,已成为威胁到古城生存的大问题了,刻不容缓。 平遥县文物局纪检书记阴宝宝介绍说,城里还有3.5万人,超出合理负载2万人近一倍。家家户户都还烧煤,烧液化气,古城内多数是木建筑,一旦发生火灾,将是灾难性的。 他介绍说,平遥古城的文物多、保护难度非常大。平遥县被列入保护对象的古建筑就达400多处,还有9个“国保”单位,城内的一砖一瓦都是宝。 狭小的古城内现存古民居3797处,多分布在小街小巷,为二到四进式结构四合院。由于古城内建筑耐火等级低,而且基本上毗邻建造,防火间距严重不足。一旦发生火灾,扑火难度很大。 南大街是平遥古城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。大街两侧很多铺面都是明清时期老字号的旧址,多由大的古建筑分割而成,而分割材料大都是硬纸板,纸板上不仅铺有电线,还装有电源插座。且古城内的电线基本上是上世纪60年代架设,极易发生漏电短路。尽管这些年经过多番整改,但由于旅游发展速度快,古城建筑自身年代久远且木建筑居多,因此,古城的消防隐患仍很严重。为此,景区内甚至配备了一个消防中队,还有专门的消防摩托。“我们每天都坐在火山口上。”他说。 “门票收入增长多快其实不重要,甚至今年一个亿明年八千万都无妨,关键是先把古城保护好。”阴宝宝说。在他看来,人口过载已严重掣肘古城长远发展,甚至威胁到古城的生命力,城内人口分流已刻不容缓。 平遥古城管委会负责人亦表示,古城内供水、供电线路都由上世纪60年代沿用至今,亟待进行整饬,这些“年迈”的基础设施早已跟不上旅游开发的步伐。随着古城内的商业味越来越浓,用水、用电、设施更新等已不堪重负,遇到旅游旺季,一些商户甚至不得不实行错峰用水、用电。“古城的环境负荷接近饱和,如果城内人口再不迁出,古城的可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。”他提醒说。 上市?涨价? 古城出路在何方 平遥古城因为世遗的金字招牌而成名。但实际上,古城这几年被人关注,还因为接连出现的城墙遭破坏。 早在2001年,在号称明清时期“中国的华尔街”——平遥古城南大街上,有20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“云绵成”因为房屋产权纠纷被周边居民严重破坏。2004年、2005年,平遥古城墙接连发生坍塌。最为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04年10月,古城南门瓮城外侧东部一段东西长17.3米的城墙突然坍塌,上千块青砖落地。 本来县财政就吃紧,城墙坍塌都无资金修缮,而成名后的平遥古城却为名所累,公务接待不堪重负。全县一年公务接待人次超10万人,仅此一项就少收入1200万元。 刘建昌表示,按照规划,未来几年平遥县游客人数仍将保持30%以上的高速增长,预计到2020年,年接待游客将达到200万人次。但对阴宝宝来说,这并非好消息,他并不希望游客增长这么快。“旅游发展太快,文物保护吃不消。” 古城内人口和基础设施服务能力都已过载,而让城内居民到城外安居,关键在于钱。阴宝宝建议,要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古城保护和旅游开发,古城的旅游开发作为一个整体打包上市将有望破解资金缺口问题。另一方面,政府应加大对城内居民外迁的补贴力度,或加快在城外集中建设商品房供城内居民居住。“单靠平遥县是不行的,山西省,国家都要重视,平遥古城不仅是平遥的,也是中国的,世界的。” 即便财力有限 |
|
|
Copyriht 2007 - 2009 © 快乐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
|